博士论文的撰写总结

一篇小论文从立意到最后的出版中间需要付出多少的思考,需要多少反复的讨论?一篇博士论文从提笔到最后的杀青,中间要经历过多少次的梳理和修订?曾几何时,看到师兄师姐们将论文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下并命名为类似“第一版”,“第二版”,“打死不改的版本”,“希望是最后一版"时淡淡一笑,轮到自己亲自上阵时,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和心酸,终究是自己的共情能力不足,事必躬亲才能觉察到其它人的心情。我的论文撰写了七个月,前前后后提交了94个版本。在此文总结一下论文撰写经验,也是为了铭记于心和启迪其它有幸读到此文的读者。

送外审时论文的最大问题是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认识不够深刻,博士论文是一篇完整的连贯的文章,绝对不是四个点的小论文的简单堆砌和翻译拼接。当时时间紧急加上实验还不够完善,所以外审的版本基本上是小论文使用DeepL翻译的版本的拼凑。这种处理方式带来的问题:1,中文和英文写作习惯的差异。中文追求客观,一般倾向于使用被动句式,英文写作里面主动句式偏多,且出现大量的 We,也就是"我们”,中文论文里面一般用"本文"或者"本章"代替。2,英文写作时候实验部分结构上可以比较细腻,一个小的研究结论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标题,而中文论文实验部分的结构和标题则比较笼统,这就对中文论文的写作要求比较高,总体上讲中文实验部分类似于一床棉被从头铺到脚,但是行文加上适当的提示和承前启后的表达,让读者知道你在这里陈述的是什么结论。从可读性的角度讲,如果你的英文能力优秀推荐阅读英文的文献,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3,每一篇小论文可能出现类似的相关工作的表述,在博士论文写作的时候,这些背景工作需要系统化整理放到一章中去系统化的介绍一下,然后在每一个小章节中直接切入。类似的处理比如,第三章和第二章在评价方法上是雷同的(比如AUROC、AUPR等),可能只需要在第二章详细地介绍一下,然后第三章简单引用下对应的表述即可。4,在每个章节的引言部分需要总结下上章的工作,指出优缺点或者局限性以引导出本章的工作。这样才使得博士论文结构上更为紧凑和合理。每一章的组织结构有[引言 + 相关工作 + 方法 + 实验结果 + 小结]或者[引言 + 方法 + 实验结果 + 小结]两种结构,其中 [实验结果] = [数据集] + [评价指标] + [实验结果分析],后一种结构里面[引言]部分实际上包含了第一种组织结构里面的 [引言+ 相关工作],此时对应的篇幅稍长才合适。

认识到外审论文的不足之后,接下来就是章节的完善和章节间的前后呼应,止于至善。特别要注意论文的摘要部分,摘要一定要好好写,特别注意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是盲审时候专家写评语时候的一个样板,所以要认真写并且要写好!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体会到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了。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具体的工作和创新点的一种常见的表述模板是:针对 ${situation} ,本文提出了${method}方法。 该方法${method-detail}。 在 ${benchmark-dataset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method}在 ${metric} 上优于 ${benchmark-methods}。 绪论部分尽量把博士论文的所有贡献点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都汇集在这一章里面,在后面自己的章节里面尽量减少对当前发展动态的回顾。总结与展望里面,总结部分尽量不要纠结于谈自己的方法的缺陷,稍微拔高一点。致谢部分里,那么厚的论文都能写完,到这里了所以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说论文内容部分是学品,致谢部分则是人品。

一些写作建议是:中文论文中承上启下的话可以多说,特别是针对于论文内容不够的情况下。论文整体上要突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泛泛而谈,稍微拔高但是不能夸大其谈。

有幸在岳麓之下,与各位尊敬的老师和同学相聚于计算机学院,借新享期刊征文之际总结一下博士论文写作心得,如果能给读者以一点点的启发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非常感谢导师李敏老师在论文写作上给予的耐心的指导,在这里也祝福新享期刊越办越好,成为计算机学院里学术交流和进一步情感交流的纽带。